大型廣告區域,可更換成圖片或 Flash (w: 850px, h: 200px)

朱記餅行

種類:彩頭酥、椰香松子酥、香菇小月餅
共同成分:麵粉、砂糖、麥芽、100%花生油
個別成分:
‧彩頭酥---------綠豆沙、香菇、蘿蔔絲、調味料 ...
‧椰香松子酥-----紅豆沙、松子、麻糬、椰子粉...
‧香菇小月餅-----綠豆沙、香菇、豆包、芝麻、調味料...
主要優點:
綜合月餅有多種口味選擇
如有特別喜好口味、亦可單種選擇
小口品嘗、細細品味
純清素食‧不含蛋、奶、防腐劑
送禮不失大方
自用、美味可口
小包裝‧敬神禮佛‧拜拜最佳選擇

 
http://galetest.blogspot.com/search/label/糕餅公益活動http://galetest.blogspot.com/search/label/歷史典藏錄http://galetest.blogspot.com/search/label/糕餅美食節http://galetest.blogspot.com/search/label/業者特色展示

  • 糕仔餅冊

    在中國人安胎、安產、順產等過程,為了讓小孩順利健康生下,供奉之神祇如臨水夫人、金花娘娘、池頭夫人等,都有其傳奇護生的故事。在小孩順利產下後,到十六歲之前,都有祭拜床母及七娘媽的習俗,以祈求小孩平安長大。

    出生          
    滿月
      台灣習俗在嬰兒滿一個月稱「滿月」,祖母幫孫兒剃頭,外嬤則送童服、童帽、童鞋,俗稱送頭尾。同時準備「滿月圓」的紅龜粿、禮燭、禮款等,表示有頭有尾、長命百歲,另外也請人吃「油飯」、「紅蛋」。

    收涎
      嬰兒屆滿四個月由外嬤準備四月日桃及收涎餅,以紅線串餅後掛於嬰兒胸前,為他收涎。

    做度晬
      嬰兒滿一歲時,傳統舉行抓周、試兒之禮,讓幼兒雙腳踏在龜粿上,男孩就準備雙連龜,女孩就準備紅龜,以祈長命百歲。

    壽辰          

    十六歲成年禮
      台灣民俗十六歲即為成年,家中如有子女屆滿十六歲者,需準備紅龜粿等供物向七娘媽祭謝,並將紅龜粿饋贈親友,以告茲喜。

    做壽

    台灣習俗中,五十歲以上所祝之生日始稱為壽,除了要做一公斤以上的紅龜粿敬神外,粿的數量也有一定原則,通常壽齡再加六、十二、二十四等,以祝福對方添壽,俗稱「求壽」。出嫁女兒以雙連龜,孫女以歪尾桃祝壽,現代也有以西式蛋糕作為慶生祝壽之用。

    合婚          
    文定
      又稱訂婚,也有人稱「送定」、「聘定」、「訂盟」或「小聘」。文定後再經「完聘」(即所謂大聘),聘禮就算完成。現代社會工商忙碌,多以大小聘一起完成。文定之日,男方需準備禮餅送給女方親友,傳統以漢餅為主,即所謂大餅,形狀多以圓形並烙有雙喜字樣,以呈圓滿吉祥。現在大餅多用以祭祀及送給長輩,此外都以西式餅乾禮盒作為喜餅餽贈親友了。

    拜天公謝神
      拜天公謝神,是相當古老的一種禮俗,目前已不多見。傳統上是在結婚前一夜祭拜天公,以秉告天公家中男孩已長大成人,即將締婚。儀式及祭品都十分講究、隆重,除了全豬全羊、五牲外,糕粿類如紅龜粿、牽仔粿等也不能少,與正月初九拜天公一樣盛重。

    迎娶
      婚禮中對男方而言謂之「迎娶」對女方而言謂之「出閣」,雙方離開女方家前會先吃湯圓,並搭配吉祥話增加喜氣。

    歸寧
      台灣習俗,新娘於婚後第四天初次回娘家,稱之「歸寧」。由夫家準備「紅桃粿」作為伴手禮分送女方娘家親友,俗稱「客桃」,為婚後新娘以客人身分回娘家作客,祈求平安順利。現代多以西式餅乾禮盒代替。

    過渡之禮        
    求子
      自古以來,中國人為求生育或生男丁,祀拜生育之神盛行。
      祭拜的神祇有註生娘娘、送子觀音及各地香火鼎盛的求子神祇。祭品多以彫形精緻的麵龜或柑橘供奉,俗稱求龜、求柑。

    護生
      在中國人安胎、安產、順產等過程,為了讓小孩順利健康生下,供奉之神祇如臨水夫人(又稱救產之神,位於台南市)、金花娘娘、池頭夫人等,都有其傳奇護生的故事。在小孩順利產下後,到十六歲之前,都有祭拜床母及七娘媽的習俗,以祈求小孩平安長大。


    【節慶糕餅】

    老祖宗們依據節令來決定作息以及舉辦慶典活動等,甚至分配飲食,就連「中國式的點心-糕餅」,也有它的節令意義。

      歲時節慶,是中華文化中最獨特及最生活化的一部,更累積了先民數千年智慧,所傳承下來的文化精華。
      這些時序節令,曾經深深地牽引著老祖宗們的生活習慣。老祖宗們依據節令來決定作息以及舉辦慶典活動等,甚至分配飲食,就連「中國式的點心─糕餅」,也有它的節令意義。

    除夕吃年糕、初一(新正)吃發粿
      「年糕」一名「年年糕」,象徵年年高昇的吉祥寓意。明朝時北京城裡過年,每戶人會吃一種叫「黏黏糕」的黃米糕,「黏黏糕」又和「年年高」諧音,正是辭歲迎新的好彩頭,於是「年糕」的習俗便如此地傳襲下來。
      北方年糕有蒸、炸兩種,均為甜味;南方則以水磨年糕最為馳名,除了蒸、炸以外,還有片炸和湯煮的鹹口味。上海的年糕名目更多,有定勝糕、龍鳳糕桃、八仙對桃、萬果松糕等。春節期間年糕名目眾多,因地區而有不同,而且繁盛得令人目不暇給,有甜粿、菜頭粿、發粿等,各有其吉祥的代表意義。

    正月初九天公生
      天公就是指天界最高的神-玉皇大帝,天公生是台灣最隆重的歲時祭典之一,於初八夜子時交界之時祭祀,供品是所有祭祀禮俗中最完整的,除了紅龜糕、五繡糖塔外,還有餅製的豬羊、五牲、桃粿、連錢粿、壽桃、壽麵、餞盒、械榴包、六色糕、鳳片豬羊、牽圓、梗粽、甜粿、發粿、六乾品(麻荖、米荖、雙連餅、圓心餅、鳳片、蔡燕)、六濕品、山珍海味、四果茶等豐富祭品來祭拜天公。

    元宵吃麵龜
      元宵又稱上元節,家家戶戶以米圓(湯圓、元宵)、紅龜、紅桃祭天官或廟神。
      在台灣有許多寺廟,在元宵節舉行「乞龜」的活動慶祝。「乞龜」就是由廟方準備由糯米或麵粉做成烏龜擺在廟前,元宵節當天可以由信徒擲筊乞回,讓家人「吃平安」,而乞得麵龜的人家,在明年的元宵節也要還給廟方一個更大的麵龜,於是麵龜每年越做越大。後來民間就流傳有在元宵節除了吃湯圓,也吃麵龜求平安的習俗。

    立春吃春餅
      傳統的中國「立春日」是萬物開眼,一切活動的開始。而吃春餅最早溯自唐朝,皇帝在立春日,以酒菜和白熟餅賜予大臣,盛餅的盤中裝飾著染色的蘿蔔,當時稱為「春盤」,後來演變成中國北方在立春日吃餅的習慣,也有人稱為「咬春」或「春餅」。

    龍抬頭吃潤餅
      自唐朝時期,才有二月初二「龍抬頭」的設立,設立原旨是表示到了該日,所有過年的慶祝活動都結束了,大家必須開始耕耘,努力耕種了,在台灣二月初二是頭牙,大部分的商人都會在這一天設宴款客,稱為「做牙」。加上二月二日是土地公的生日,自當日起,每逄初二、十六都要拜祭。頭牙在台灣、閩南地區流行吃潤餅,用春捲皮包高麗菜絲、筍絲、肉絲、煎蛋、豆干、花生粉等,而吃「潤餅」現在則堂堂走入夜市,成為一種隨時可以享受的美食了。

    觀音媽生吃粿
      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誕辰日,當天信徒多會吃素,並以紅龜粿、桃仔粿及其他素品祝壽供奉。

    寒食吃乾餅
      寒食節由來最早可以推溯到春秋時代紀念介之推之死,到了唐朝則是寒食節的全盛期,當時規定寒食節家家戶戶禁火兩天,因此,在寒食時節,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食了。這些冷食包括乾餅,人們為了使這些冰冷的食物美味可口,便在乾餅上淋一些餳漿,也就是現在所稱的麥芽糖,於是「寒食」的「乾餅」,便是一種裹著麥芽糖的糕餅;或許這是最早的「中國式甜甜圈」。

    清明吃清明粿
      清明源自戰國時代,但在清明節掃墓,則沿襲自宋朝的習慣。清明節吃清明粿,以台灣地區最為特殊,台灣的清明粿以鼠麴草與糯米粉為材料,也就是俗稱的「青草粿」,至於台灣何時以麴草來做粿,曾有一說客家人自唐山大陸傳進來的,不過,這種說法還待證實。
      發展至今,清明節成了國人慎終追遠掃墓節日,在祭拜祖先時所準備的糕餅也是有學問的,舉如代表長壽的麵龜、步步高升的米糕、子孫發大財的發粿、家宅添丁的丁仔粿,是最通俗的祭祀糕餅。此外閩南人的潤餅及客家人的艾粄,及較為通俗的鼠麴粿,都是清明應景的特殊節食。

    大陽生吃太陽糕
      農業社會拜太陽,祖先們並認為三月十九日是太陽真君的生日,祖先且有祭祀太陽真君的禮儀。明清時期,太陽節令當天,市面上會賣太陽糕,這是一種由麵粉做成的夾糖糕餅,並在餅上印有雞型戳記,或飾以寸餘的小雞,象徵金雞司辰,豐禾年年之義。

    端午吃粽子和綠豆糕
      端午節到現在仍然是一個熱鬧的節日,但是在習俗上已經較為簡略。古時過端午不但划龍舟、吃粽子,還要喝雄黃酒、吃綠豆糕、鹹鴨蛋。因為端午過後暑夏即至,炎夏容易帶來瘟疫,而雄黃酒、綠豆糕和鹹鴨蛋都是涼性食物,有驅瘟解毒、去痧消暑的功效,祖先們認為只要吃下這些食物,就能避免褥夏的疾病,而形成現在吃綠豆糕的習俗。
     
    夏至吃豌豆糕
      夏至顧名思義是「陽極之至」,表示最炎熱的夏季到來了,當然這時候應時食物就變得很清爽。大陸江南一帶的人,把豌豆磨成粉,拌和蔗霜做成豌豆糕。華北有一種土黃色的豌豆,做出來的碗豆糕呈黃色狀,所以又稱為「豌豆黃」。由於豌豆性涼,能退火消暑,可預防夏季疾病,因此人們又習慣把吃豌豆糕叫做「不蛀夏」。
      
    三伏吃烙餅
      民間常說「最熱三伏天」,據說在三伏日裡,「頭伏餃子、二伏麵、三伏烙餅攤雞蛋」,藉著滾燙的麵餅,排出一身大汗,來消除體內毒素,以及整腸清胃;這種以吃燙燙的烙餅,來大量出汗的方式,成為古人在夏日裡的保健方法之一。說起來,此種加強新陳代謝的方式,其實還滿科學的。

    七夕吃巧果
      七夕是古老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慶,最熟知的便是牛郎織女浪漫的愛情傳說,傳統習俗中閨閣中少女利用當日,供奉些針線、水果,乞求自己心巧、手巧;因此七夕吃「巧果」也因取自一個「巧」字。至於「巧果」,就是用麵和蜜糖,加上芝麻、核仁、花生、玫瑰等配料,所炸成的香脆麵餅。當天也是七娘媽的生日,以印有人形餅祭拜,舊時有些人家會採野生七草和以糯米磨成細紛,加上黑糖印成粿,名為七夕粿。

    中元吃糕仔
      農曆七月十五日,俗稱七月半,整個月份各地都盛大舉行普渡儀式,祭品豐富,其中糕餅類以糕仔居多。

    秋社吃社糕
      秋季祭祀的「秋社」,為古代中國重大的祭典,類似所謂的「豐年祭」,除了朝廷的祭祀之外,民間也會立社設祭,並且擺社飯、社酒、社糕宴請親友。所謂的社糕是用麵粉、糖蒸出來糕點,上面插著五色小旗以示豐收節慶,五色小旗後來演變成在糕點上插柱香,這種祭祀的方式,今日仍依可見。

    中秋吃月餅
      由來已久的中秋節是現代一個重要民俗節慶,最早可追溯到唐朝中葉,在八月十五賞月吃餅的習俗,到了明朝以後才出現具體的慶祝活動,人們稱八月十五為仲秋,以月餅相贈親友,取其團圓之美意。

    重陽吃重陽糕
      九九重陽,又稱重九,人們登高山、插茱萸、飲菊花酒,吃重陽糕,取其步步皆吉祥的寓意,所以也叫「吉祥糕」,又稱花糕。魏晉時代吃重陽糕的習慣已很普遍,到唐代吃重陽糕更講究了,做成一層層的花糕,少則兩層,多則九層,用麵粉與糖蒸成的重陽糕,內雜有石榴子、栗子、銀杏、松子與肉末等,糕面上插著小彩旗還雕飾兩雙小羊,來隱喻「重陽」。而重陽糕則取吉祥如意、節節高昇之義。因為當天要祭拜祖先公媽,故又稱「公媽節」,還要準備紅龜、紅桃、麻糬等祭品。

    下元節吃芋搓糕
      農曆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,要特別做粿,有紅龜、紅桃還有牽仔粿、芋搓糕,祭拜後吃平安。

    立冬吃糯米糕
     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天,冬有「終」和「凍」的意思,表示冬季寒凍,作物終藏。古人認為天氣寒冷萬物蟄伏,更要補充身體的營養,所以一直到現在還流行「立冬補冬」的說法。民間盛行冬日補品多不勝數,其中糯米糕也成為立冬食補的補品之一,因為糯米熱量高,而且不易消化能耐飢袪寒,正適合寒冬食用。

    冬至吃冬節圓、菜包
      冬至當天吃有包餡的湯圓及菜包,就算多長一歲了,當天亦須祭祀神明及祖先。

    送神吃甜糕
      為了在送神時,巴結灶神多說好話,以生仁、冬瓜糖、蒜蓉枝、糕仔粒等甜料來祀神。